当前位置:寻谱库>音乐资讯>音乐资讯>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90年代的华语流行乐坛,称得上精彩纷呈。在打破了壁垒之后,两岸三地的流行音乐各自寻找到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开始了新的一轮飞速扩张。


这一段的历史不好讲,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了,很多事情还未完全尘埃落定,形成结论;另一方面,一些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其真实情况,可能与我们以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

我会尽可能的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把当年的一些真实情况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当然了,其中难免有所谬误,欢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90年代的广州 呈现出一种新旧交织的奇特色彩    图源 新浪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90年代的华语乐坛的话,你会用什么词?
我会选择“造星时代”。

虽然对于唱片公司来说,培养明星、包装宣传、炒作拉踩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在90年代以前,明星主要的吸引力来源最重要的还是他本人的实力。不过随着谭张争霸的落幕,随后许冠杰、梅艳芳相继退出歌坛,导致了香港乐坛陷入了一时的衰退。而此时,香港流行乐长久以来原创不足的弊端也呈现出来——香港创作人才不多,面对急速扩张的中文流行音乐的需求,自然难以保证创作质量,从而被台湾的音乐人占据了相当大的一块阵地。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香港和台湾的主流媒体和流行趋势逐渐融合在一起,不再那么界限分明。另一方面,虽然大陆的流行乐起步较晚,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已经呈现出了相当强大的潜力——随着歌手毛宁,杨钰莹,李春波等人逐渐声名鹊起,他们不仅仅占领了大陆的流行市场,也开始呈现反向输入的趋势。而1994年中国摇滚乐在香港红磡体育场的盛会,也正是这种反向输入的表现之一。


四大天王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图源 娱乐星闻


而面对这种困境,香港传媒选择的解决方式,就是打造出了“四大天王”。这四人中刘德华是演员出道,并从1985年开始发行音乐专辑,到九十年代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粉丝基础;而张学友则是主要以歌唱为主业。不过香港娱乐向来唱演不分家,因此也曾经参与过不少影视作品,并在1988年凭借王家卫导演《旺角卡门》获得了认可。

90年代,前两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和作品基础,黎明和郭富城的走红及评价就有颇多的争议了。黎明凭借的是1990年宝丽金为其推出的首张专辑《Leon》打开知名度,而郭富城则是依靠机车广告。在凭借广告走红之后,他加入台湾飞碟唱片,并于1990年9月推出首张专辑《对你爱不完》

关于“四大天王”名称的首次出现几不可考,根据各种资料,最初源于《东方日报》或者香港电台较为可信。不过,总的来说,将四个人捆绑在一起并通过媒体的炒作,使他们迅速成为乐坛焦点,并且争论不休。粉丝们针对几个人发展的孰优孰劣、孰先孰后,各执一词,至今在线上线下仍然是热门话题。

这样的争吵一方面为乐坛带来了大量关注和资本支持,也引起了不少反感和抨击,最突出的观点莫过于,因为“四大天王”霸占了乐坛的关注和支持,大大压缩了其他歌手的生存空间。

唱片公司致力于用美轮美奂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用奖项、榜单捆绑歌手,用争斗和拉踩蒙蔽粉丝,唱片的内容反而因此而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也不会将创作放在主位。

在市场逻辑下,明星是被当作商品用来消费的,个人主张反而是不重要或者需要抹杀的内容。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塑造出来的“偶像派”明星,从四大天王始,自此层出不穷,并且影响深远。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到了今天,随便找个关于四大天王的文章,下面仍然有无数粉丝争吵不休。

随着四大天王的成功,许多唱片公司纷纷效仿,推出了很多自封的四小天王、第五天王等头衔,但是均不如“四大天王”的效果。而同时,由于四大天王的主宰,女歌手的发展空间收到了极大的影响,能够脱颖而出的人非常稀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如王菲,林忆莲,周慧敏等人了。

台湾的偶像派

9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开始逐步向娱乐化倾向靠拢,偶像派也随着国际唱片集团的入驻,开始深入人心。而第一支引起了巨大轰动的偶像派组合,就是1989年组成出道的“小虎队”,凭借一首《青苹果乐园》,成为青少年们疯狂追捧的新目标,首张专辑《逍遥游》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90年1月,小虎队入围第一届金曲奖最佳组合奖,并成为最早到内地开演唱会的台湾艺人。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台湾第一支偶像团体 图源 豆瓣

不过随着小虎队成员各自投入学业和兵役,影响力大大削弱。而随后四大天王的主导性走红,也导致其它明星歌手黯然失色。作为最早运作偶像派明星最为成功的唱片公司,1992年,飞碟又推出了“小旋风”林志颖,同年又有孟庭苇等人出道,并收获了诸多关注,不过总的来说音乐风格没什么突破,而影响力也远远不如四大天王。

广东流行音乐

我们上一期已经介绍了,广东是中国唱片业的发祥地,也是大陆流行乐坛最早的造星工厂。在90年代,这里已经率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产业链,几乎就等同于中国乐坛。改革开放以来,《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等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这片热土涌现了一批批独领风骚的音乐人与作品,即便是直到今天,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广东的优势已经不再,但是多年以来积累的文化基础与产业氛围仍然让广东的流行歌手占据着相当大的前瞻优势。

广州的第一支流行乐队要远远早于大陆腹地的其他城市。

1978年第四十四届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重新打开了外贸窗口,也让广州早早地开始吸收来自外界的音乐潮流。广东省歌舞剧院演奏员毕晓世,偶得了一张来自香港的开盘带。自幼学习古典乐的他第一次发现,原来玩音乐可以这样无拘无束。几番捣鼓之后,紫罗兰轻音乐队成立了。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紫罗兰轻音乐队 图源网易

也是在1978年,为了招待参加广交会的外国宾客,东方宾馆设立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茶座客人一边吃茶点,一边欣赏现场音乐表演,还可以点歌,有点像现在我们看到的livehouse。

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音乐茶座迅速风靡了起来。80年代,音乐茶座向大众开放,华侨大厦、广州宾馆、迎宾馆等广州知名酒店也加入其中。1983至1984年间,广州的音乐茶座增加到70多间,每天有上万人进场消费。

音乐茶座的火爆,直接唤醒了广州音乐行业的发展。于是广州唱片工业体系应运而生,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极为庞大的盗版音像市场。

有了音乐茶座,有了消费者,就要需要音乐创作和歌手。虽然起步是混乱的,但是伴随着对港台音乐的模仿和翻唱,广州培养出了第一批流行歌手。

这样的翻唱经历了一段时日。到了80年代后期,音乐人们不再满足于翻唱和模仿,开始了自我风格的探索。1987年,中国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原创组合诞生,并写出了第一张原创专辑《新空气的声音》,风格融合广西民歌、南美节奏和disco。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广东占据了这个先锋,随后,这里产出了当时盛行的“西北风”歌曲,并且率先开展起了音乐排行榜、音乐大赛等活动。而大陆的造星运动,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1990年,19岁的杨岗丽跟着江西省歌舞剧院的老师南下广州。之后她签约新时代影音公司,改艺名“杨钰莹”正式出道。由此,她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签约歌手。首张专辑《为爱祝福》直接卖出了20万的销量。

1992年,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播出,时代旋律与个人命运共振的故事,万人空巷。杨钰莹演唱的主题曲《我不想说》也乘势红透大江南北。

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

但是对于唱片公司来说,一个杨钰莹还远远不够。于是,新时代影音又模仿港台唱片公司包装打造偶像歌手的方式,将她和毛宁打造成为“金童玉女”组合,这可以说是大陆的第一个CP了。

一时间,两人的音乐作品红遍了全国大街小巷,成为全国唱片销量最高的歌手,其轰动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位流量明星,甚至代表内地流行乐坛奔赴香港和新加坡参加演唱会。

在尝到了“造星运动”的甜头之后,1993-1994年前后,广州的各大唱片公司相继推出了许多偶像明星。1993年,新时代推出林依轮的《爱情鸟》,中唱广州推出李春波的《小芳》,太平洋公司推出甘萍、李进、张萌萌等人。而由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将这股浪潮推向了顶峰。

1994,第一个造星时代的巅峰。

我们曾经说,1994年是中国摇滚的第一个巅峰。其实不仅如此,对于华语流行乐坛来说,1994年都是一个看起来风光无限,却再难复制的造星巅峰。香港和台湾的流行乐,在四大天王的光芒四射背后是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创作困境和审美退化,生产线式的造星工厂可以复制出无数外表和质量都差不多的明星,却复制不出足够有传播力量的灵感。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在九十年代后逐渐消失,很多音乐人开始纷纷北上,却很少再拿出优秀的作品,巅峰不再。而中国摇滚乐,这种诞生在中国大地,却被港台唱片公司垄断的错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结果。

著名音乐策划人黄燎原曾经用一句话形容当时广州流行音乐的辉煌。不过我想,这句话也适用在全国,甚至是直到今天。

“无数的资金洪水般涌入流行乐坛,把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恶捧成一轮红日”。


关于《漫谈:两岸三地曾经的流行音乐造星时代》的评论和回复

  • 请输入对本篇文章的评论


  • 回复列表

    没有本评论和回复